→以往各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4期       2005年第6期                        2005年10月编印

          

本期要目:

 

      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深化职员制改革  为高校管理人员设计好“跑道”

      教师聘任制的机制创新及其辩证关系

      特色办学  高职教育的生命之本

      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评估为动力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

      国外高职教育别具风采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经 

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文/ 孙承斌  邹声文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此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

20051012日《中国青年报》)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的学术贡献

■文/李正信

博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两个小孩在分一块巧克力,谁都想得到那块大的。怎样分配才能最公平?两人只好商定:由一个人来分,但另一人得先挑。这样,尽管一个人有分巧克力的权力,但如果分得不公平自己反要吃亏,而另一个虽没有分的权力,却有先挑的优势。

    “弱就是强”。一位公共汽车司机,没有能力打开自动售票的铁钱盒,即使是抢劫歹徒用枪顶住他的脑袋他也无能为力。然而,恰恰是这种无能为力,使得这位司机“强壮”得足以抵挡得了歹徒的持枪抢劫。

    站在悬崖边上的两个人,手腕被铁链拴在一起,都怕掉下悬崖摔死,谁先妥协,另一位就可得到较大的奖赏。其中一人便在悬崖边上跳来跳去,甚至不断向悬崖边靠近,并向另一个表示他更愿意冒险,逼迫另一个惧怕死亡而首先做出让步。

    上述故事和假设,时常被博弈和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讲课用来解释深奥的博弈理论。经济学大师把这类人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事例,作为博弈理论最简单的原始内核剥开给学术界看。博弈论问世以来,经济学家把相关博弈游戏不断理论化、数理化,甚至用到经济学乃至核战略理论方面,其中个别人对经济学和博弈论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鼓励和奖励各界的相关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再次戴在了两位经济学和博弈理论大师的头上。

    10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和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因其在博弈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二次青睐博弈理论。1994年,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纳什,也因在博弈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审委员会在公布评奖结果的陈述中指出,谢林和奥曼两位经济学家从事博弈论的研究成果,不但有助于解决商贸方面的矛盾冲突以及分析市场价格的形成,且已被广泛应用于战争、裁军及安全政策决策等方面。

    评审委员会还指出,谢林在其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专著《冲突的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博弈论是社会科学整合架构的理论,发现在国家对抗中反制的能力比对抗攻击的能力更有用,不确定的反制比确定的反制效果更大。谢林的这些理论发现,对美国解决冲突和避免战争的战略部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谢林的研究和实践,博弈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奥曼的贡献在于,他率先提出“重复博弈理论”。这一理论框架现已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于对长期合作的分析,如对相互竞争企业维持价格水平的分析,农场主共享灌溉系统的经济行为,以及国家间就环保的协作和旧有争议领土的协商等。

    评审委员会概括认为,奥曼和谢林通过推广、应用博弈理论,推动了人类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他们的贡献在于,使相关研究大幅度扩展到了经济学之外的广泛领域。他们的研究,继续引导着关于社会架构形成的大辩论。

谢林与奥曼的学术生涯

    现年84岁的谢林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1951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系和公共政策学院的退休教授。

    谢林还曾长期担任美国政府顾问,曾就美苏核军备竞赛的掌控等主题撰写过大量文章,如他1960年出版的专著《冲突的战略》一书,就试图从博弈理论的角度阐述,当两个敌对国家出于僵持状态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性手段,如暂时牺牲短期利益,以确保长远目标的实现。谢林利用博弈理论解释,决策者如何经常寻找通过缩小自己的行动选择,以获取迫使对手妥协的优势,如交战前的军队指挥官通过下令烧毁背后的桥梁,向敌方发出破釜沉舟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就可能改变战局的发展。  

    谢林还把研究工作扩展到冷战范畴之外,包括吸毒、种族隔离、全球气候变暖等领域,如他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人群之间只要存在非常微小的不同,就可能导致城市内的大规模种族隔离行动。

    75岁的奥曼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和数学研究院教授。1938年,奥曼全家从纳粹德国出逃。1950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并获得数学学位,1952年和195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先后获得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奥曼对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奥曼于1966年曾被选为经济计量协会会员,现在除担任希伯来大学教授外,还兼任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尼分校经济系和决策科学院教授,以及美国经济联合会荣誉会员等职务。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修学期间,奥曼参与了一项防御战略的制定和研究,该项目研究某一城市遭空袭时要采取的防守战略。奥曼的重要贡献在于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创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概念。

两位学者贡献各有千秋

    谢林为博弈论另辟蹊径,使博弈论更具实践意义,而奥曼则用数学分析法,给博弈论列出了精确的计算公式。

    说到博弈论研究,不能不提及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约翰·纳什。纳什1994年与另外两位学者,首次因博弈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戏剧性的人生,后来被拍成奥斯卡得奖电影《美丽心灵》,在西方家喻户晓。

    博弈论研究的是战略,讨论人们在冲突中的互动和决策。如对弈的棋手落子,不但要靠自己的思路,还必须考虑对手可能做出的反应。

    谢林的理论框架有两大支柱,一是非数理博弈理论,二是冲突经济理论。在非数理博弈理论体系中,他发现了焦点效应、相互依存中的选择和行为理论,以及自我控制理论等。谢林的冲突经济理论,是非数理博弈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伦理等方面的应用,对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等多方位的冲突,均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正如有的金融专家所说的那样,谢林用其驾轻就熟的非数理博弈理论,打通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的通道,成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理论。传统的博弈论采用数学语言和公理性方法进行研究。谢林开创的非数理博弈理论,更重视决策主体对声誉、自信、传统等社会行为的判断,侧重分析行为者本身与他人间的反应和互动。

    如果说谢林的理论研究的特点是用最少的数理公式解释原始的概念和思想,那么,奥曼的理论研究特点则是用数理分析工具演绎出概念和假设,并给出精确的公式和结论。奥曼的第一大理论建树是在重复博弈理论方面的研究,他用数理模式证明,即使短期利益严重冲突的对立各方,也能够在重复博弈中,获得和平合作的均衡结局。奥曼据此还进一步发展出“非对称信息重复博弈理论”,以解释在商业或国家军事力量间的竞争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博弈进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今天,“非对称信息重复博弈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保险、价格垄断乃至环保条款等社会和经济学科中。

    奥曼的理论框架对博弈论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奥曼定义。在奥曼定义前,博弈分析都忽视博弈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在“静态博弈”模式中,参与所有方中的后行动者,并不了解先期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而在“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能获悉已行动者的选择。奥曼定义对博弈理论的“认识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帷幕已经落下,根据程序,谢林和奥曼将于今年12月份领取并平分130万美元的奖金。

(20051017日《经济日报》)

 

 

又有40部法规开始实施

专家详解与百姓

息息相关法规

■文/李佳鹏

   “信用不良客户将上黑名单;具备5项条件可申请廉租住房;二手车垄断格局将打破……”从101日起,又有4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国家级法规18部、地方级法规22部。内容涉及信贷、税收、消费、住房、汽车、就业以及商检等诸多方面。专家表示,这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依法治国的趋势越来越强,一切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被纳入法治的轨道。

信用不良将上黑名单

    为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法律专家。

    吉林大学法学院民法教研部主任彭诚信教授说,这个办法的颁布实施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信用,将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备案对促进企业和个人积累信用记录,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办法》规定,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保存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以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为商业银行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出现无能力还贷或拖延还贷等现象的客户将进入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黑名单。

    与此同时,为保证个人隐私安全,《办法》严格限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商业银行不得向未经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商业银行通过该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书面授权可以通过在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以及担保申请书中增加相应条款取得。个人认为自己的信用报告存在错误信息时,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或征信服务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

申请廉租房需五条件

    廉租住房制度是让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有房住的保障,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建设部、民政部制定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对此,记者采访了建设部有关负责人。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实施的《办法》对于申请廉租房的条件和取消享受廉租住房资格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办法》规定,同时具备下列5项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廉租住房:第一,申请家庭人均收入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第二,申请家庭人均现住房面积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面积标准;第三,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第四,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第五,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规定的其他标准。

    《办法》还规定,如果发生廉租房连续空置6个月的;将承租的廉租房转借、转租的;未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等6种情况之一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将取消其享受廉租住房资格,收回其承租的廉租住房。此外,《办法》还要求享受廉租住房的家庭收入、人口及住房变动情况应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一年一报。

二手车垄断格局将打破

    与原国内贸易部1998年发布的《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等规定相比,由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制定和新颁布实施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将二手车经营权完全放开,打破了原来的垄断局面。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原有规定相比,《办法》最重大的变化在于打破垄断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经营主体多样化。新的规定将二手车经营权完全放开,符合相关条件的汽车品牌经销商等经营主体均可申请从事二手车经营,打破了原来只能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垄断局面。

    这位负责人表示,取消二手车交易场所的限制,及时引入汽车品牌经销商等经营主体,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打破垄断,建立竞争机制,提高交易规模及服务水平,改善消费环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营销网络和较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发挥规模优势,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所售二手车的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为二手车市场提供丰富的经营资源并促进新车销售,进一步增强汽车市场活力。

高收入者纳税管理被细化

    为严堵个人所得税征管上的漏洞,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明确将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提出全员全额管理概念,细化对高收入者的纳税管理。税务机关将对每个纳税人建立收入和纳税档案,实施“一户式”的动态管理。纳税人个人基本信息、所有收入、纳税信息都能在一个档案中查询。

    《办法》对个人所得税征管重点高收入者的管理,从实际操作层面予以细化,要求各地将金融、保险、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石化、房地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高收入行业人员,个人投资者、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高收入个人,临时来华演出人员等纳入重点纳税人的范围。

    与此同时,《办法》还要求各地从收入较高、知名度较高、收入来源渠道较多、收入项目较多、无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税收征管影响较大等人员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人作为重点纳税人,从而对其实施滚动的动态重点管理。

    对此,孟繁超表示,管理规则细化,有利于税务部门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但本办法的层次较低,有些规定或许难以落实,个人信息采集涉及纳税人的隐私权,最好有上位法的规定,以做到合法采集;同时应当建立培养纳税人纳税意识的规定,不能仅将纳税人看成管理的对象,不能给纳税人增加纳税以外的成本,应保证纳税人知情权,使纳税人了解根据什么标准纳的什么税,以及税款的使用情况。

2005108日《经济参考报》)

                                                                      

      文化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

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文/鞠建平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上,世界各国大学校长、专家教授主讲的一流大学管理、办学理念专题报告,并与国内外各大学校长、专家教授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思路所进行的甚为广泛的学习交流,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在众多一流大学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一流大学的身份,又使得这些理念在付诸实施时与我国的高等院校有很强的类比和借鉴意义。

    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理念上,世界各国大学校长、专家教授论述报告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很多,笔者重点谈谈美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以供学习交流和参考。

    一、教师评估制

    在美国各大学的专题报告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爬梯子,意即教师分级制和评估制,它们对教师的工资级别和晋升年限作出了明确的划分。按照这些“梯级”的标准逐层向上攀升,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可预见的切实的未来。事实上,在美国各大学中,获得终身教师的比率高达84%,这在其它国家大学中都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数字。

    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学府。各国校长都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的素质”。一流大学的骄人成绩,与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密不可分;而严格、持续的“教师评估制”则可谓是建立和保持优秀教师队伍的制胜法宝。

    在美国各大学,每隔23年,便会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终身教职的授予以及获得终身教职后的晋升紧密结合。除了对一般的教师进行评估外,加州大学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率先实行对终身教授的评估制度,以促进和鼓励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学问,提高教学水平,做更多的校内外服务工作。

    教师们也普遍欢迎这种做法,因为这不仅能推动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绩进展,也会给他们带来物质方面的奖励,在严格的评估基础上,加州大学设计了二十级工资制度,创造出一种激励机制,其评审与晋升制度中规

定,每次晋升必须有新的成绩,而且鼓励冒尖,可以越级晋升。

    尽管“终身教职”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激励机制在美国大学中普遍实行,但是评估制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在哈佛这样名声遐迩也实力雄厚的私立大学,“终身教职”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来说仍是一种奢望。因为学校将重点置于不惜代价搜罗学界顶尖人物上,作为公立大学无法开出与名牌私立大学相比的高薪来吸引知名教授任教,因此,它将重点从业已成名的“明星教授”身上转向具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以比例惊人的终身教职向他们许诺可靠的前景。一批忠于教育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这些年轻教师不仅有高超的学术水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培养自己的学校满怀忠诚,对于学校风格底蕴一脉传承,这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二、本科生科研

    在论坛学习交流中,美国各大学都谈到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追踪调查,一位名叫马格丽特·康奈尔的教授在发言中这样讲道:“参与科学研究是我在大学期间最满意的经验。当我能亲自参加在我的学习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亲手触摸那些课堂上离我很远的东西,我就感觉到这简直是上天的赐予。”

    1.学生的高素质尤为重要。正如哈佛大学校长所言:“让光芒闪耀。”哈佛之所以光彩熠熠,不仅是拥有声名遐迩的学者群体,学校的主体——学生的高素质更为重要。

    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被纳入美国教学计划之中,在美国的本科课程目录中,有5门特别研究课程,美国本科毕业学分为120分,其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取得1/6以上的学分。

    本科生科研从工作内容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及公众服务性项目。

    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大学便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1997年又先后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教师把指导本科生科研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责任,而教学相长和晋升时的相关指标也使教师有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积极性。

    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支持体系,非常类似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的支持体系,学生参与全过程,就相当于参与了一次未来真实科研工作的预演。更重要的是,本科时期的研究与工作经验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它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选择。事实上,美国一流大学无不对本科生科研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

    2.“高分低能”是困扰我国本科生教育的一大问题。美国大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在科研中得到激发,也许他们走出校门后并不能成为学者,但是这一段创造、发现的经历必定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本科生科研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除了学分压力大,缺乏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的大环境之外,在观念上仍需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注重本科生  科研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将减少本科学分要求作为长期目标,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的管理,寻求多种途径建立固定的资金支持体系,同时与  其他大学及研究机构展开交流。

    三、教授参与国际交流

    以协调美国各大学国际研究与交流为核心功能的“国际与地区研究”第一执行主席理查德·巴克斯姆教授在发言中充满敬畏地说:“我从来小心听取来自各大学大师教授的意  见,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能为各学校吸引巨大的资金,不断扩大交流的范围。”美国各大学教授对国际交流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美国各大学校长在发言中都讲到: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会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教授参与国际交流不仅被世界各国所尊奉,也同样为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所尊奉。

    在美国,教授在国际交流政策制度、执行和管理系列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负责协调统一国际事务交流的“国际与地区研究”这一机构,其成立是美国国会在听取了各大学校长、专家教授的建议后作出的重要决定。从建立到现在,“国际与地区研究”的主席一直由美国各大学的资深教授出任,国际交流的执行始终掌握在伯克利教授的手中,而奋斗在“国际与地区研究”下设33个研究所和中心第一线的仍是美国各大学的教授,他们不仅参与研究,而且审时度势,大力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

    2.在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中,教授参与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而在国际交流中,我国的许多高校却未建立起教授参与机制,学术与交流仍然是判然两分。国际交流事无巨细都归于行政部门,而教授们则埋头书斋,最多也只是交流中的友情客串。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甚一日的今天,国际交流早已成为一流大学推动学术、科研、管理革新和发展的巨大力量,其目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而其主体也就必然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授。

    四、学生第一

    哈佛大学萨莫斯校长在报告中说:“作为哈佛的校长我要告诉大家,加强本科生的教育是我将面临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曾有一个学生(现在是经济系的一颗明星教师),在本科院上二年级的时候,一次下课后他走到我身边对我说,‘萨莫斯教授,你的课上得非常棒,但是从我的理解上看,授课内容中有一些小错误,我能不能做您的助理,同您一起研究清楚?’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和研究可谓卓有成效。我总是对学生说:哈佛的老师都是为哈佛的学生服务的,对老师而言,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与学生一起工作、一起成长。只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有求知的欲望,只要你们向老师提出来,老师都会积极回应的,千万不要以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事实上老师们的职责就在于此。”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朱迪恩·罗町在论坛会报告中谈到,在一次新学期注册时,学生们等候的长队从一楼一直排到二楼,时任校长朱迪恩·罗时教授见此情景大动肝火,当即决定开发学生信息系统,方便学生注册、选课等各种需要。应用这些系统,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甚至电话完成注册、选课,在规定的时间内退选课程等,还可以详细查询各门课程的内容提要、选课要求、课程时间、地点、可容纳人数等情况,以及自己历年的成绩、各个专业方向对选课的要求等等。这些信息系统启用后,学生排长队的景观在宾夕尼亚大学销声匿迹。

    朱迪恩·罗町校长在报告中说:“教学计划中我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服务学习’课程,这门课程将找出学识与服务合并后的优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典型规划中,一个学生所做的服务将作为其学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可以双赢于研究与服务。”

    “平日里管理宾夕法尼亚大学占用我大量的时间,也不能如我愿有太多的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然而我尽可能抓住每一个能为同学们上课、与同学们交流聊天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来找我,希望他们能告诉我他们正在做什么,在他们课内或课外活动中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发生。”

    1.在世界各国大学的字典中,管理就是服务,而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学校的主体之一——学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明确指出,她领导的学校各部门的目标就是“学生第一”。“学生第一”的理念让我们看到,管理并不是一条条刻板、冷冰冰的规定,制度并不是强制学生的不许、不能,而是从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为学生着想的良苦用心。例如,美国各大学设有财政资助办公室,通过因特网和印刷品两种方式把各种费用明确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申请资助,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填写申请表,什么时间应该向谁提交什么材料,如果错过了可以找谁等等,考虑得极为周全。财政资助办公室还专门设有一个紧急情况贷款窗口,如果学生遇到突发的经济困难,可以到此办理小额借款。

    “学生第一”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备便利上,更体现在学校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的关注。对于刚进校门的本科生,各大学要求他们在大学生活的四年间必须住在校内,并配备常驻导师,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多角度的指导、帮助。各种专业的学生集中居住在某一校区,与导师朝夕相处。这种对本科生的管理方式,也为其它国家大学所采用。

    注重调查分析的美国各大学,在对院系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时,将服务对象——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每位博士、硕士生毕业时都必须填写一张匿名的意见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对学校的意见,以及博士、硕士生对研究生导师的满意程度,对系里分配经济资助是否公正,对研究生教育总体水平的评估以及博士、硕士生毕业后即将从事的工作等30余项。

    2.“学生第一”所蕴含的是这样一种观念:管理永远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周到、高效的服务才是管理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的高校不仅应转变管理观念,而且应从有关政策上对此进行规范,如对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就应把学生的满意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3. 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罗伯特·伯达尔在报告中说:“校长就象是一艘船的船长,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航行,我们只能根据波浪的起伏作出判断,顺势而下,而不能顶风逆流。”就我自己理解所谓顺势,是顺时代之势、社会之势,强调的就是大学培养人才,发展建设方面的适应性、实用性。大学固然有引领社会思潮的使命,而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适应其需求的人才和成果,也无疑是大学的主旨所在,所谓一流大学理念,其实正是这一主旨的反映。

    通过这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盛会学习交流,我认为,这次论坛盛会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理念的收获是相当成功的,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办学思路,对我们办教育,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实效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在学习交流中受到很多新的启发,对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学办学、教育管理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一种范例、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师》20059期)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

——从第五届国家级高教教学成果奖看大学教改新走向

■文/董洪亮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随着接受大学教育机会的增多,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近日揭晓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告诉我们,提高教育质量正成为大学追求的方向,在参评的1800多项成果中,关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占82%。获得教学成果奖的项目表明,大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融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跨学科通识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塑造。

以“小组论文+小组答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探索课前社会调查———课堂理论热点探讨———回到社会写总结的研究型教学途径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大家没有争议,但是,对于这项教育的效果,比较普遍的评价却是“不理想”。如何改进呢?本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有2项对此进行了直接探索,其中有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面对多样化的环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师们以研究型教学应对新情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胆创新。在考核方式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采用“小组论文+小组答辩”,就是学生分组从教师给出的参考题中选题,小组合作撰写论文并集体参加答辩。分组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查阅大量的资料,还深入农村、厂矿、商店、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小组内召开研讨会。

去年,汽车系4名学生确定“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汽车自主品牌”为小组论文题目,他们为准备论文,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师孔祥云交流、讨论,又与自己系的专业教师座谈,还调查了北京几家汽车厂。他们集体答辩有理有据,自如应对,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改变对学生进行结论灌输的方式,以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问题意识”。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美珣说,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分三段,首先是调研,例如,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开课前的寒假,就布置学生在家乡对身边人身边事调查并写报告;其次,对学生调查报告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类,以此为依据开展专题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最后,回到社会大课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结束时,暑假就要来临,学生再到社会中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思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总结报告。书本学习和社会的感悟、体验相结合,理论入了脑又入了心。

300多门跨学科通选课供学生选修,一批著名教授和院长、系主任走上了通选课讲台

北京大学“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项目获得这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参与者之一、历史系主任牛大勇教授说,通选课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重在传授不同学科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讲授知识的细节。

艺术系教授朱清生开的“艺术史”课不仅受到校内学生欢迎,还吸引了清华大学等附近高校的学生。他的助教刘平博士说,来听课的学生常常多达四五百人,教室里座位不够,朱老师和他的研究生就自己准备了小凳子和蒲团给校外的学生用。陈亮是朱教授在读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为“汉代画像砖”,他本科在清华大学学理工,正是听了朱教授的通选课,才改变自己原来的专业,来攻读艺术类硕士。

最近几年全校学生投票评选的“北大十佳教师”中,通选课教师就占1/3。一批著名教授和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站在通选课讲台上,他们中有陆俭明、林毅夫、潘文石、周其仁、陈平原……他们开出的“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等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下课时,听课学生经常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

已推出5年的通选课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5个领域,学校要求每个本科生在5个领域里都要有学分。通选课已开出300多门,每学期开设150门左右,选课学生超过1万人次。

参赛者从1994年的600名增加到现在的1.3万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受到普遍欢迎

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许多高校瞄准的高端目标。在报经国务院批准的3项特等奖成果中,由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项在这个方面作了成功探索。

3名学生组成1个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说,竞赛既培养了学生面对社会需求发挥创新能力、自由选择满足需求的实施方案,又使学生基本经历了策划、设计、制造、调试、试用的研制开发全过程。许多学生反映,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终身难忘!因此,竞赛由1994年开始时的600多名学生参加,发展到今年有510所高校1.3万多名学生参加。

一些先进技术被引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同时引到教学改革中,这样就决定了它和社会的互动性很强。项目参与者、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显利教授说,竞赛获奖学生就业时非常抢手,四川工业学院有一个获奖的学生,可以免试保送上本校研究生,当他毕业时,一家外企为了吸引这个学生,给他提供了住房和汽车。

据介绍,2003年参赛学生设计的相位测试仪的精密度已经超过现实产品的精密度。北京理工大学韩力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2005922日《人民日报》)

 

人才强校与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职员制改革

为高校管理人员设计好

“跑道”

■文/盛连喜

我国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于2000年启动,东北师范大学作为5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5年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进一步深化高校职员制改革,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边开展实践、边总结经验、边完善思路,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职员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

高校职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专门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高校职员制度是依法专门为高校职员设计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职员职级设计、岗位设置、聘任、考核与培训、待遇等内容。

传统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机构交叉重叠,职能不清,管理队伍规模庞大,成分复杂,人浮于事;二是高校管理队伍素质较低,管理工作缺乏职业吸引力,论年头、排资历的升迁模式没有改观,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三是缺乏符合高校管理工作自身特点的有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必由之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高校管理人员按一种干部身份进行管理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按岗位职能进行分工和管理的要求。一方面,高等学校竞争与发展需要在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中引入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手段,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本身又有着与一般党政管理不同的规律,迫切需要有一种符合高等学校运行规律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自身特点的制度体系。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科学界定高校管理的职能和地位,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人才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从而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实现这一目的,充分突出高校管理工作的职业特性,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高校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高等学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在管理队伍中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实施高校职员制度是当前深化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仍然滞后于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中的管理人员至今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等级序列。高校内部管理岗位日趋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且日益专业化,客观上也要求管理人员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体系。这就迫切要求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管理人员,从体制上建立真正体现竞争激励机制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就要从用人方式上建立起一套有别于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符合管理人员自身特点的独立等级序列,也就是建立高校职员制度,使管理人员的用人制度改革能与其他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相配套,使之在高校整体人才资源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适应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二、高校职员制度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施高校职员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制度、机制创新,设计出一条适应高校管理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的“跑道”,充分调动高等学校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

我们认为,实施这样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职员职级体系设计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精神,职务岗位变动主要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来进行,职员的职级设计则应侧重管理工作的年功积累导向。二是关于职员分类管理问题。根据高校职员岗位“管理”和“服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来设计职员的分类管理制度。既要考虑将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选拔到领导管理岗位上来,也要考虑形成一批服务意识强、工作踏实肯干的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三是关于职员任用机制改革问题。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转换职员任用机制。要结合高校全员聘用制改革的实施,大力推进职员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四是关于高校职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关系问题。要解决好职员聘任中所遇到的“双肩挑”和建立“立交桥”问题。推行职员制度,在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并不排斥高校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管理人才。关键是要建立公开竞聘的程序。五是关于建立职员考核办法、建立职员薪酬体系等问题。

我校确定了“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规范操作、逐步完善”的试点工作总方针;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了职员制度的试点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启动高校职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之际,正值东北师范大学进行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把职员制度试点工作贯穿和融合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中。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规范操作,平稳过渡。学校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精心做好制度安排。先后制定了《东北师范大学关于进行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东北师范大学高校职员制度试行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二是统筹安排,配套实施。坚持精简高效原则,调整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实现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全校编制调整,压缩非教学人员规模,精简管理人员;坚持优化、精干、高效原则,明确实施范围和岗位职责,严格规定任职条件,规范工作程序,实施全员聘任。三是合理分流,妥善安置。采取规范剥离、转岗分流、校内提前病退、退休、退养、设置部分过渡岗、落聘人员进入学校人才交流中心等方式,准确定位,合理分流,妥善安置,平稳过渡,保证了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四是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设立校内岗位津贴,通过新机制破除了待遇与身份挂钩,与岗位职责、任务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改变了管理人员待遇偏低问题,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20009月,学校顺利实施首批职员职级套定工作。

第二阶段:总结经验,深化实施,逐步完善。2004年底,在巩固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我校精心策划并实施了首次职员晋级聘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职员设岗、聘任、考核与管理机制,职员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改革得到深化。聘任工作确定了“坚持改革思想、完善聘任机制、适应未来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强化职级、淡化官级、公开竞聘、规范晋升”的原则,强调岗位,突出业绩,采取“逐层推荐,分级聘任”的方式,建立基层单位职员聘任工作组、高级职员聘任委员会、学校职员聘任委员会三级聘任组织和严格规范的考评程序,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从设计到操作历时近一个月,涉及近600人的晋级聘任工作顺利完成。至此,学校已经基本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职员制度体系和聘任工作机制。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职员制试点工作成果明显。其一,理顺了人员关系,管理队伍层次结构趋于合理。实行职员制后,管理人员有了属于自己的职务等级序列,有了与本职工作特点相适应的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办法,初步理顺了党政管理人员与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关系。其二,管理人员增强了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试行职员聘任后,管理人员对职员岗位条件的要求更加明确,学历水平、管理水平、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对自身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其三,“官本位”意识淡化,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实施职员制强化了岗位,淡化了行政级别,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干部任用机制初步形成,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管理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其四,“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待遇能上能下”的职员薪酬制度已经形成,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调动了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岗位吸引力。

三、高校职员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的重大课题

近五年试点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应设计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双轨并行”的高校职员职级体系,职级设置宜粗不宜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的精神,高校的管理人员也应实施行政职务和职员职级“双轨并行”的聘任制度。在这种模式中,职员职务和职级都是岗位,职级更多地体现为职数和待遇,两者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由于岗位的职责不同,每个具体的行政职务可设置职员的最高职级与最低职级,在达到一定的职级后.如果职务不发生变化,则职员职级也不再晋升;聘任某一行政职务的管理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与该职务相对应的某一级或某几级职级的职员中产生。这种制度模式将能调动和激励职员队伍中各个层面的人员,有利于解决大部分在非领导职务岗位上的人员个人发展和相应待遇问题。同时,职员职级的设置应化繁为简,宜粗不宜细。目前试行的职员制为“三等十级”。由于职级分档过细,带来了较多弊端。一方面,职级晋升年限较长,台阶过多,道路漫长,影响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晋升考核、评定的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之岗变薪变,给主管部门的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应当适当减少职员级数设置,创造职员中间阶层壮大、成熟、发展的空间资源,使各级职员在待遇、等级上大体与教师职务相对应,减轻职级晋升的工作压力,使管理队伍与专业技术队伍在建设和发展上总体平衡。

2.搭建高校职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交流的“立交桥”,规定科学、合理的转岗任职条件,建立明确、规范的高校职员薪资、待遇体系。推行高校职员制的目的在于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相对于专业技术队伍而言是独立的,但在现实的工作中,由于聘任制的逐步推行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并不排斥一些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岗位从以教师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优秀管理人员,而这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无疑是有益的。因此,高校职员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建立职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立交桥”;一方面,要明确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转岗聘任职员职级的任职条件,充分考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的年功业绩和贡献,在专业技术职务与职员职级间设计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对应关系,保证人员转岗通道的畅通。专业技术人员一旦到管理岗位工作,必须按照职员来管理、考核。另一方面,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职员的薪资待遇略低于教师标准,这一点大家在情感上能够接受,在认识上也是能够统一的。但现行职员制度体系中尚缺少高校职员职级与教师职务在待遇问题上的基本对应关系,常有拿了待遇却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因此,应尽快建立明确、规范的高校职员薪资、待遇体系,力求使其与专业技术人员在待遇标准上大体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3.科学、完善的职员考核机制,是推行高校职员制度的重要保证。对职员的考核评价是职员聘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于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深入推进高校职员制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由高校管理队伍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目前,尽管各高校都有各自的评价考核办法,也都突出强调岗位业绩、服务评价和履职能力,但真正符合职员特点的可量化、易操作的职员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尚难确立。无量化指标,则考核易流于形式、“走过场”,形同虚设;勉强量化,则易出现考核指标与岗位职责不符,华而不实。如何能突破“考核难”的鸿沟,是推行高校职员制度改革必须解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4.高校职员制度的推行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应逐步完善配套措施,与社会全方位接轨。高校职员制度改革目前尚处于深化试点阶段,由教育部指定的试点高校不超过十所,其他部分高校尚为自发探索,总体上占少数。社会对高校职员制度缺乏了解,在对外交流、校内外岗位流动中缺少社会的广泛认同,甚至产生交流障碍,带来诸多不便。推行高校职员制,目的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专门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政府在推进高校职员制的实施时,应健全相关的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已经颁布的《劳动法》覆盖的是企业及其职工,《国家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是政府机关及公务员,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教育主管部门要像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一样给予大力支持,要得到地方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为高校管理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为高校职员制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高等教育》200519期)

 

教师聘任制的机制创新

及其辩证关系

■文/王胜今 

    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要,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吉林大学是由多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是我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但由于历史因素,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几年来,学校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了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基本实现了实质性融合。但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吉林大学从实际出发,对教师聘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教师聘任制度的机制创新

    机制是体制的运行状态与模式,体制通过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挥作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要  建立和创新几个机制。

    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是建立激励机制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基  本原则。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最看重的是地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高级需要的激励。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教师聘任中,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为贤,大胆选拔任用人才,把那些学术水平突出的人才大胆聘任到重要岗位上来,让人才找到得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激励机制。吉林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注重并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到目前已越级聘任高级职务教师6人,破格聘任高级职务教师60人,这部分人都是本学科领域的高水平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虽然比例不高,但对他们来说,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激励,会给他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动力。同时,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激励运用得当,会形成人才竞争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为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奠定了现实基础。

    流动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人才的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人才在流动中升值,在流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过去,高校的人才流动幅度很小,流动机制也不顺畅。一个人所处的岗位,不管他是否适合、贡献大小,很少变更。这有思想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体制与机制的原因。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必须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用人才之所长,使每个人寻求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讲,人才的流动就是以科学的方法使高校内部的人与事作适当配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简单地讲,即是“人与事配合,事得其才,人尽其才”。此外,还要建立人才的流入与流出机制。吉林大学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对外公开招聘,从校外聘任了部分优秀教师,对内鼓励部分教师转岗、转系聘任,共有272人被低聘、未聘任或解聘,其中原高级职务教师186人,占原来高级职称人数的10%。这种人才流动机制的初步建立,带来了几种转变:一是真正实现了人员能上能下;二是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增强了教师的紧迫感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增强了人才的使用效益,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考评机制。科学的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教师聘任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有三:正确评价教师的业绩;根据评价确定教师的岗位;根据评价达到对教师的激励约束的目的。教师考评机制贯穿于教师聘任过程的始终,并对教师聘任过程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在设计考评体系时,应注重四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体现个性特点,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尊重人才的个性发展;二是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做到客观、公正,突出工作业绩;三是不拘一格、为我所用,不求全责备,关键是发挥人的特长,激发人的潜能;四是导向激励与动态调整相结合。吉林大学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较好地体现了以上原则。首先,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劳动特点和工作规律,制定与之适应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基础学科,要制定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标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考虑其周期性的特点。同时,考核的是近五年的成果,既考虑了历史贡献,又反映了现实情况;其次,考评标准体现学校的政策导向,鼓励科学研究与创新,并根据学科门类不同有所侧重;最后,考核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人人心里服气。从实际效果看,学校的考评体系基本反映了客观实际,为聘任制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辩证关系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高校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除了需要内部机制的建立外,还需要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激励与约束是人事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激励没有约束,人无压力,使岗位聘任流于形式;只有约束没有激励,人无积极性,建立不起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在高校教师聘任过程中,通过聘任结果实现激励,使优秀的人才得到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认可,激发他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改革的目的;通过约束手段,如合约管理、考核等,将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教师低聘或解聘,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警醒,它从另一个层面体现着激励功能。在高校教师聘任中,正确处理激励和约束的关系,运用激励和约束带来的功能效果,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成功的保障。吉林大学在教师聘任过程中,非常注重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提出了“尊重现实、松紧适度、实现激励、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对优秀人才的越级聘任和破格聘任,较好地体现了激励功能,调动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此带动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对部分不干活、混日子的教师的低聘、缓聘或解聘,体现了约束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讲同时也激励了其他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在过去高校的管理体制中,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基层单位很少有用人和分配的自主权,这种管理模式所体现的组织结构在公共管理学中被称为“尖形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权力相对集中,管理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院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工作缺乏灵活性,容易走向僵化。反过来,如果分权过多,则容易导致行动失控,使目标偏离正常轨道。因此,如何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实现权力合理配置的关键。吉林大学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对原有权力结构进行了调整,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院有中级及以下岗位的聘任权及高级岗位的推荐权;二是学校制定岗位聘任的参考条件,学院可根据实现情况自行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聘任条件;三是学校按一级学科下达岗位,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在一级学科内进行岗位设置。同时,学校注意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在聘任中,党政全面参与,既突出了行政权力在聘任过程中的行使,又强调了党组织在思想上的把关作用。突破传统教师职称评审中学术表决权分量重,行政表决权分量轻的做法,在校院两级聘任中形成学术和行政相制衡的权力表决关系。这种集权和分权的相互结合,既保证了学校权力的行使和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院的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学院的积极性,使各单位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如  何维护教师、学院和学校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既要体现改革力度,又要保持稳定发  展,实现改革目标,是高校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吉林大学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即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主导,建立教师“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初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吉林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那么,如何在加大改革力度,保证改革效果的前提下,保持发展和稳定,是下一步学校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改革之前,学校党委就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可能主要来自于教师观念上的保守、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和公平、公正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改革前做了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学校领导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谈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意义和工作思路。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使教职工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坚持不改变程序、不降低标准、不突破政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改革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改革中,学校党委提出了建设“和谐吉大”的精神,为实现公正,成立了聘任争议调解小组,对教职工反映的意见,认真调研、核实,形成调解意见,使改革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

    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是任何制度改革都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现实需要,反映的是改革破除旧习带来的变化,反映的是改革带来的当前利益与成果,是衡量改革能否长远发展的尺度和标准。同时,改革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改革目标的制定、体系的设计应是科学配套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既要考虑当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事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又要兼顾长远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吉林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很好地体现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按照“动态管理、不断完善、科学实施、定期调整”的思路,既保证现实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根据未来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认为,聘任制不是单兵挺进,它应与依法治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分配制度改革等紧密相连,相互促进,配套实施,环环相扣。今后,教师聘任将作为人事管理的常规性工作,通过聘任,既要保持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挥作用,又要兼顾长远队伍建设。同时,考虑未来发展,学校要求各学院留出一定的编制和岗位,为引进优秀人才和现有青年教师的发展留出空间。学校还将进一步进行权力分解,在优势学科或创新团队等试行“特区”政策,让这些单位可以自己聘任教授。在此基础上,学校正在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还将出台聘期考核等配套改革方案。

     【作者系吉林大学副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200517期)

                                                                                                                                                                                                                                                                               

高职教育研究

特色办学

高职教育的生命之本

■文/闫连山

    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开始时间不长,但成长之迅速,发展之快令世人瞩目。短短20年的时间,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领域,办学特色也越来越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生命力的体现,对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研究,一是要区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共有的,而为高职教育所独具的特色;二是要区分各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和高职教育普遍具有的特色。我们在这里侧重研究高职教育普遍具有的特色,以给各高职学校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奠定理论基础。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

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的特色之路,要在观念、制度、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 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做好产学研结合,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校企合作的途径有多个方面,一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二是努力拓宽内涵,学历与非学历并重,面向企业开展培训,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三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定期去企业顶岗工作,以获取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使教学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能及时地将科技方面的成果及学校办学方面的有关信息与社会交流、沟通,有利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并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产学研结合不仅指学校与产业的结合,还应包括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在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社区教育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保障机制。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社会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允许高职院校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

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

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的高职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北美地区的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CBET)、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技能模块培训(MES)、德国的“双元制”、世界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和国际上广泛兴起的商业贸易模拟公司等之所以得到广泛推广,就在于他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工作现场的劳动能力,适应劳动岗位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因为他们在教学中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并以职业标准为蓝本建立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彻底打破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以职业标准为考核的标准,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在教学环节上,改变目前先学习“是什么”,再学习“为什么”的教学程序,专业教学可以不从理论学起,而是按实训(了解实际专业活动)——理论教学——综合实训(应用能力培养)——创新与思考能力培养的过程完成。

建立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既是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对外服务的基地。实训基地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实训基地提供了一个接近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训练环境,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的同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行构思、设计的空间,是一种创造性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训基地不同于一般的校办工厂或实习车间,它面对的是社会上的真实工作对象,可以使学生灵活地根据实际要求,确定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及工作程序。实训基地岗位群环境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增强了自信心,培养学生应付岗位变换、自谋职业的能力和职后继续发展的能力。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了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

建立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

的师资队伍

    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采取优惠办法,国家也要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项目,建立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启动杰出双师型教师奖励计划,各省应在高职高专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推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比如,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应对高职院校制定单独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允许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时参与教师系列和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在对高职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侧重教学成绩、实践技能及应用性科研学术成果,不能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职称评聘采取同样的标准。

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区域特点

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坚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岗位、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或以能力要素为核心设置课程。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职业特色。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瑞士等国家。之所以具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

    在加大技术基础类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建设,构建“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适应未来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课程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客观基础。必须立足当地,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开发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建设“校本课程”,形成个性与品牌。要抓好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是抓优秀教材编写,二是翻译和引进国外应用技术、高新科技方面的优秀教材,三是注意抓好实训教材的编写。高职的课程体系要想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必须实行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要尽快实现学年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建立弹性学制。当前,鉴于完全学分制的实行难度较大,以学年学分制为过渡,实行选课制,不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好办法。

(《教育与职业》2005年25期)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以评估为动力  全面提升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文/张朝晖    刘永亮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质是一项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工程,评估的“二十”字方针准确明了,切中要害,评估的诊断、规范、导向作用意义重大。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3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试点评估,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整改、规范和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与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3年新生报到率平均为96%,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4.8%。目前在校生达到1.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亩校园、万人大学”。

一、以评促建,理清思路抓落实

    学校决策者是评估工作的指挥员,把握着评估的导向和定位。评估之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切忌将评估组织者良好的初衷变成追求浮夸与光环的“标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深层次来认识并教育广大教职工,接受评估虽然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评估是手段,规范是根本;检查是形式,提高是目的;过程重于结果,态度决定行动。在评估准备过程中,学校要以健康平和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精神,力求把评估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强、做优,展示实力,突出特色。荣誉与成绩同在,规范与提高并存。评估过后,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悲观失望,更不能滞步不前,只有继续攀登者才是最后的赢家。必须从百年大计着眼去思考评估的作用,从现象与本质、短期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结合上认识评估行为,它既不是招牌,也不是驿站,更不是终点,只能是校正仪和推进器,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也回归了评估组织者对评估行为所设计的正确轨道,还原评估本位。

评估的重点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但核心是“重在建设”。只要能通过评估这种有效手段,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评估要讲实绩,讲成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评估期间,尤其是在评估过后,始终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先后自筹资金,建成了74.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楼、1.3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5500平方米的水利水电实验实训楼、5000平方米的生物技术实验实训楼、3.3万平方米的农林综合实训基地、2000平方米的施工工种实训基地、5000平方米的畜牧养殖实训基地等。并投资2736万元专门用于更新改造、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使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2003年评估之初的2870元增加到5060元。新建多媒体教室28个,语音室6个,新增计算机720台;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藏阅一体化。投资的规模与力度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是鲜为少见的,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建”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评促管,规范提高上水平

评估后,学院在全校推行“规范管理,从严治校”的管理理念,以管理求效益,以效益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

学院先后制定出台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制度16项,并结合高职教育新理念对38项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结合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积极尝试开办两年制和五年制高职,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在行政管理中施行“目标责任管理”,成立了专门考评与管理机构,年初由各职能部门提出目标任务,经研究确定后作为考评的目标体系,量化分值,确定等级,明确时限,累计平时检查积分,形成最终目标结果,克服了考核中的盲目性和人情误差,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多证制”;对教材建设管理制定了新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学系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坚持分配向一线教学人员倾斜30%的原则;对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参加科研活动、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获得校外各种奖励,为学院赢得荣誉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人事管理上推行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制定出台了学院吸引优秀人才的管理办法;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归口;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审定及评选提出了新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管理提出按校区实际,实行开放与半封闭结合的管理思路;在财务管理上提出并推行“两个确保、一个降低”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学投入和职工福利水平逐年提高,降低公用事业费用支出;在后勤管理中实行“目标项目管理、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推行后勤社会化服务等,使学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特别是通过参与评估,学院深刻认识到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与导向作用,确定了“建立评估长效机制,将评估纳入学院日程管理程序,评考结合,重在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思路。用评估代替一年一度的部门年度考评,用评估指标代替部门年度主要目标任务,用平时检查代替年度考核。以评估为手段,对教学单位和职能处室进行检查验收,克服了过去考核的盲目性,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三、以评促改,深化改革求发展

2004年,是学院确定的“整改提高年”。学院组织31名干部分赴全国20多所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带着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坚持在评中学,学中改,改中优。明确了“规范要求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查漏补缺与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相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整改与创新相结合”的整改原则。

1.观念改变,促使科学定位。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体现创新与发展。为了彻底转变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杨凌职院在评估之后,仍坚持在全院教职工中深入开展每年一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编印了《高职教育思想理论学习材料》,号召院级领导干部下系部向教职工宣讲高职教育思想;组织职工开展学习研讨,共收到高职教育思想学习讨论论文178篇,对部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在职工中形成了一种学习、思考、创新的良好风气。

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逐步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之路的高职教育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学院面向“三农”主战场,高举“农”字旗,唱响主旋律的高职教育人才观;确定了把  学院建成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开拓创新、求实奋进的校训;爱国敬业、团结友善的校风;崇尚和谐、激趣善导的教风和博学笃志、切问慎思的学风;构建出以实现“六个一”工程为目标的学院发展的宏伟蓝图:创一流的办学条件、设一流的育人环境、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育一流的合格人才、办一流的名牌学校。

2.调整思路,抓点带面,突出特色。在评估整改过程中,我们调整了学院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抓点带面,突出特色”的原则,力求使学院办学的靓点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合拍,将学院发展的特色与方向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上。

学院坚持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代表家长、考生、社会三方利益着眼,开创性地提出“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评估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4.8%,在20032004年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中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也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长年探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全省享有很高声誉,是教育部专家组认可的办学特色,也成为我们在评估后调整的又一个工作重心。学院在校外建立了13个产学研结合基地,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方针,对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科研经费累计397万元,科研课题由评估之初的8项增加到176项,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参与“863”计划课题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10项。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分别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726篇,主、参编正式出版教材178 门。学院累计承担的各类教学研究项目82项,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3.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只能是质量,条件与过程仅是质量保障的前提,人才的质量要体现在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上。在评估整改中,学院严格按照评估指标要求,构建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办法,统一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优化重组实验实训室,减少演示性,增加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都重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授课计划、教案、考试、阅卷等环节也提出了规范化标准要求。为贴近高职培养目标,学院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建立了完备的与社会接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实现“一生多证”创造了条件。同时,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促进良好校风形成的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思想,在全院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活动和以“教风、学风、校风”为主要内容的三风建设活动,使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显增强,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良好师风逐步形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200517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开展订单式培养  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文/周建松   郭福春

    对一所学校而言,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及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使学生毕业以后就有工作,能够适应工作单位的岗位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大规模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始于2004年。自此学院先后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2005年,各家用人单位在分享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好处之后,又纷纷地和学院签订了下一批的订单式培养协议。同时在学生人数既定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竞相提前入校签订协议,争抢毕业生的局面。

    为了与用人单位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学院与浙江省内的金融机构签订了共同组建浙江金融职教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由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等47家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学院和职教集团成员签订协议,在人才使用上优先保证集团内部学生,这样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在目前三年制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前两年完成学院的教学计划,第四学期开始前向用人单位发布订单信息,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用人计划,提前到学校下订单,保证自己的人才需求。

    以往的学校教学都是由学校自己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自地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时候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往往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脱节。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制定方案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能够很好地克服上述人才培养计划的缺陷。学院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中,第五学期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使用人单位提前招聘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也可以在毕业之前就实现“就业”,满足双方的需求。但在订单签订过程中,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学校为了提高整体就业率,有可能将比较差的学生提前锁定就业风险,而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市场上争夺和寻找就业岗位。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面临着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毁约的风险。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合约,以有效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为了有效地约束用人单位和学生都能够根据订单的要求诚信守约,从第五学期订单开始时,学院就组织用人单位、学生、用人单位的人事代理部门签订四方协议,从制度上保证其都能够根据协议的要求履约。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用人单位选派最优秀的师资进行教学。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班级为学生进行讲座,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的参与,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则要求必须要有大量的实习、实训内容。金融类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大多为银行一线的临柜人员,银行部门的岗位特殊性及种种特殊要求决定了实习工作的种种困难。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学生毕业以后就在本单位工作,使其对学生的管理能够落到实处,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更加放心地、积极主动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岗位技能、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实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岗位技能。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在于“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毕业生要熟悉岗位、理解岗位,具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与之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要有敬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学生一旦毕业即可上岗顶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使用人单位有了更多、更直接的发言权,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完成了就业工作,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从我们学院实行订单式人才工作来看,要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就必须找准和具备前提条件。

    首先,用人单位要有积极性。订单式人才培养不是学校的一项形象工程,必须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的现实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唯—一家面向金融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学院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使得学院的毕业生深受金融单位的欢迎。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上,各家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非常好。

    其次,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对原有系部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大班、小班各种形式灵活多样。从具体运行上看,在订单班组建上涉及到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在订单班课程设置上,不同专业和班级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为了避免和解决上述矛盾和冲突,学院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部调整,全院划分为金融专业、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四个专业大类,第一学年以专业大类为基础进行教学,第二学年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学习,教学计划的科学设置,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使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效果更加突出。

    第三,用人单位要有诚意,学生守信、学校配合。用人单位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要有诚意,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只要符合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全部接收。同时在班级活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就业协议的签订给予全程的支持。用人单位真心诚意开展工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学生守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正常进行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从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只要进入到订单班的同学,必须要诚信履约。订单班人才工作一开始,我们就组织用人单位、中介公司签订四方协议,用以约束学生和用人单位诚信履约。学校的组织和配合工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包括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下订单,教学、签约、就业等方面的弹性化管理。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把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与用人单位需求结合起来,学校既要防止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一味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不仅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还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强化和训练。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中级实现型人才。它应该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较好的智力素质、较好的社会素质。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忽略了高职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2.用人单位委派行业专家授课,学校抽调最强师资力量加以配合,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实践、实训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自身必须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才能较好地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金融类高职院校由于金融部门和学校之间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从金融部门分流一部分高素质的员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和学校基于共同培养人才的需要,选派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授课,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

    3.应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关系,建立对优秀学生的奖励、考核与淘汰机制。订单式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学校与用人单位必须结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样双方不但可以达到双赢,还可以对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使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完善。同时对加入到订单班的同学也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奖励、考核与淘汰机制,对进入到订单班以后,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淘汰出去,奖优罚劣,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4.正确处理好订单式培养与非订单式培养之间的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只是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有大批量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量身打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用人单位批量人才需求的有限性、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只限于部分学生,还很难在所有的毕业学生中进行。目前学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也只能占到毕业生人数的一半左右。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之间关系问题。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进一步优化非订单式人才方案,也要做好非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工作。没有被用人单位选入订单班,也并不意味着其本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不如订单班的同学,只是用人单位的特有人才选择标准使然。同时,也要与其他的用人单位做好宣传与解释工作,避免产生一旦签订完订单以后,剩下的学生素质都相对较差的想法。

(本文作者之一周建松系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200519期)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

■文/王毅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主要特色在于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实际训练是实施培养要求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是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生职业技术及其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际需要,搞好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努力创造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相关企业建立能让学生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着眼于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建设综合性的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等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重高职本质特征认识,把握好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进一步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一些人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认识仍不到位,实训基地功能定位还比较模糊的事实,有必要对实训基地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行再认识。我们认为,实训基地的功能可以由几个“中心”来涵盖:

    实践教学中心。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的学时数相对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应达到总时数的50%左右,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训的过程则是消化理论、强化应用、发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训练,可以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训基地是高职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中心。

    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职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毕业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拥有能证明自身过硬本能的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十分重要,实训基地应以其完备的训练项目、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来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任务,除为学生服务外,还应为面向社会,为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服务,并为培训人员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技术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与技术先进的各类仪器设备,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应用、技术咨询的中心。通过与企业密切结合,承接工程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资源中心。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成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助推器,要成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研究的窗口和试验场,成为实训教材开发的基地。同时,实训基地还应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

    二、重项目选择,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的项目选择与建设都十分重要,项目建设内容选择得不好会使学校有限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实训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缺少创新性的实训环节,学生难以获得系统性、创造性的实践训练;缺乏交叉融合,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南通纺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生产实际,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创新”的思路,整体规划实训基地建设,精心配置、布局各实训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充分展示了生产的工艺过程的实际情景,形成循序渐进的、仿真的实训环境。

    (一)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选择

    实训基地是实施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实践训练场所,理应各专业都应有相应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实训基地建设中资源投入大,成本高等,全面重点建设不太可能,先重点建设什么样的实训基地自然成为待选择的重要问题。我们作出的选择是:优先建设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的实训基地。“家纺实训基地”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南通是蜚声海内外的纺织基地,又是纺织品重要原料产地,拥有两个闻名中外的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250亿人民币,高居全国家纺业之首,其市场份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60%。通过调查发现,南通的家纺产品生产能力和销售量虽在国内众多家纺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面临着以下问题:新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薄弱,仿制、盗版现象普遍;产品档次普遍较低,仍处于低层次加工、生产状态;技术创新不够和品牌意识不强,进行自主创新设计、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较少,贴牌加工的企业较多,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家纺企业中农业企业家居多,在原始积累完成后,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的思路不明,急需培训一批有知识、懂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研发队伍不稳定。

    南通纺院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办学历史长,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影响力,且家纺产品技术研  发与服务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皆有,建设“家纺实训基地”,不仅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有从事纺织工艺、艺术  设计、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较强的师资队伍,更有大量的在校生,并能提供众多专业的实训背景。

    (二)实训基地设计思路

    我们认为,实训基地应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应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要体现专业领域里的先进性。同时实训基地的设计应有前瞻性,既使毕业生能适应目前的就业要求,也要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种认识,形成了“家纺实训基地”的总体设计思路:从家纺产品款式、花型、色彩、包装展示等设计到家纺产品的面料开发,加工工艺设计、小批量试制生产、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等生产经营,以各个环节为主线进行总体设计,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的家用纺织品研发、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产品营销的实训基地。家纺实训基地由五个中心组成。它们是:产品设计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产品营销中心。

    家纺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成为学生专业实训的基地;企业职业的培训基地;家纺产品的展示基地;家纺新产品的创新基地。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师生科技实践与企业应用零距离。”

    (三)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

    一个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除了能让学生得到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外,还应让学生得到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同时,大众化的仪器设备一般企业都有,要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好地进行技术、产品的创新,更好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实训场地的构建、设备设施的配备、管理模式的构建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家纺实训基地”的产品设计中心,其承担产品花型、色彩、款式、包装等设计实训任务,先进数码印花配套设备是必需的;产品检测中心其承担纤维鉴别,纱线指标鉴定、织物性能及产品染化性能、生态指标等实训任务,先进的气相色谱仪应该拥有。这样不仅实训项目更全面,也更能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享实训基地资源。

    三、重实践管理创新,构建实训基地管理新模式

    实训基地在教学方面承担着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任务,在管理方面承担着项目建设、设备维护与更新、技术服务、对外培训、资源共享等工作。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建立与企业、社会市场互为交融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加强对实训设备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效益。为了能统一调度人、财、物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训基地要向实体化运作方向努力。同时区分不同情况实行管理的多元化,如南通纺院家纺实训基地的“产品检测中心”,由于其不仅要向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同时因为建设目标为共用、共享的标准检测中心,所以还必须向社会开放,在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中,不具备纺织品检测的具有法律效果的检测报告是不行的,为此,南通纺院与南通市技术监督局合作,共同规划“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根据最新检测项目及要求建设实训中心,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实训场所的完全真实性和服务的权威性。

实训基地的建设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如何吸引,一是要选好建设项  目,就是想社会所想,满足社会需要;二是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实训,而且要面向社会培训,开展技术开发和推广等。南通“家纺实训基地”就吸引了南通市家纺商会来兴建,商会投入巨资兴建实训场所,同时,商会中的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全集中至“家纺实训基地”,学院的实训基地对企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既解决了学院建设上的资金不足,又加强了与企业的交流,实现了 双赢”。

【作者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副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200518期)

 

      国外高职教育

国外高职教育别具风采

■文/知音

    7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教育博览会  上,职业教育的论坛和展示形成一个突出的亮点。博览会期间,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和特色被引进来,进行了重点介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学毕业后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是件非常自然和普遍的事情。据澳大利亚政府去年的报告显示:每年有170万澳大利亚人在公立的职业教育院校中学习。澳大利亚每年70%的中学毕业生都首先选择职业教育院校而不是去上研究性大学,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势。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联邦政府的,一部分是州和领地政府的,另外一部分是行业的,如工业、建筑业、旅游行业等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它的职业教育的院校形式,大体上是两种,一种是公立的继续与教育学院,英文叫TAFE,是公立的技术教育院校。另外一类是私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目前,公立TAFE职业教育学院有87所,有1300多个校区,分布在澳大利亚各个州和领地的城市;私立的院校有3000所左右。全国总共有4000多个所院校在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贯穿于澳大利亚教育的各个方面。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他认为合适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选择学习职业培训课程。比如,在中学里就设有木工、电工、美容美发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职业培训课程,拿到职业的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当他毕业时,他一方面可以选择到大学里去继续深造,也可以通过他获得的职业证书直接就业。另外,如果学生正在大学里学习,或者已经参加工作了,他仍然可以选择回到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去学习他感兴趣的任何课程。事实上,职业教育的很多课程是在大学里和企业里同时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培训  是一个终身的教育。澳大利亚职业教  育的这个重要特点,培养出了当地人  很强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观念,这  也是他们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和完备的  重要原因。

法国:填补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空白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世界闻名,不仅如此,法国还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培养从最基础的技术工人到工程师中  的不同层次的人员,通常有三个层次。

    工程师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在工程师学院学习工程学硕士学位,首先需要两年的准备课程,然后要在学校中完成三年的学习之后,可以成为工程师。工程师学院实际上很小,却包括了所有科目的学科,每个学校有2000——3000名学生,致力于两至三门学科的研究,比如电子学、机械工程等。这种结构能够提供一些高等科学工程学学位包括博士学位的培养,这些学术培养机构和公司企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工程师学院是法国职业教育中最独特的一点。

    比高级工程师稍微低一点的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通常有两种机构负责这类人员的培养,一个叫IUT,即法国工程师技术学院,它是依附于大学而建立起来的技术人员培训学校,高中会考后的学生经过两至三年的培养,可取得学士学位。法国大约有115IUT技术学院,12.2万学生,23个两年制学科,主要服务于8个工业部门和69个服务部门,有600多个职业性学士学位,163个研究性实验室,所培养的人在轻工业、重工业和服务行业工作的都有。他们已经组成一个网络,打算每年共同来中国招收100——200名中国学生。

    另一部分可以获得高级技师文凭的人员是在中学里接受培训的,应该说依附于中学建立起来的培训是更加针对职业的培训。它的学生年龄在1821岁之间,所获得的是高等技工学位,是一系列学位的起点。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在以上后两个中的哪个机构里接受职业教育,都可以进入工程师学校继续深造,他们之间的课程可以互相补充和衔接。

    法国的职业教育,吸引了工商界和企业界的参与,这是法国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首先,对于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每年都要在法国的企业中进行实习;第二,工商界、企业界直接参与工程师和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第三,一些企业的干部、负责人会直接到学校里面去给学生上课,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就很容易在公司、企业中找到工作,有的甚至在毕业之前就把工作确定下来了。特别是工程师学院,99%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在拿到学位之前就找到了工作。而在IUT学校里面,50%的学生完成学业之后想继续深造可以进入工程师学院,其余50%的毕业学生一般在36个月内都可以找到工作。尽管法国的失业率高达10%,但是从IUT学校出来的学生是不会失业的。

加拿大:灵活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灵活。以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汤姆逊大学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开设有为期9个月的汽车证书课程、9个月的商业运输机械工课程、6个月的电工初级课程、9个月的重型机械工程技术课程、木工初级课程、为期9个月的海上机械课程、汽车零配件管理人员课程、管道工初级职业培训课程、为期8个月的民居建筑培训课程、电焊课程等初级职业培训课程。

学校也开设大专课程,包括学制两年的自动化课程,学生在学习中自己设计自动化软件,自己做模型。这些自动化课程可以教学生木工、塑料、金属等方面的数控技术。

    同时还开设职业教育高等管理人员课程,学校可以帮助已经取得大专或职业证书的学生在工作很多年以后继续完成本科课程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到这里选择读一年的初级证书课程,也可以选择两年的大专课程,也可以读69个月的初级课程,或者是直接完成4年的学徒实习课程,或者是读4年的本科课程,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可以互动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

    至于该省的另一所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省理工大学,则在应用科学、应用教育方面提供职业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的学历包括从证书、大专文凭、本科到硕士不同的层次,设有商学院、计算机和基础科学、建筑和环保、制造业、健康医疗、交通运输及终身学习等分院。它既针对企业需求进行技术培训,也根据工业需要进行项目研发,并将研发成果转换成生产力,深受企业的欢迎。

(《21世纪》20059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农业经济

以重点工程为支撑建设郊区新农村/ 张强//北京观察(京),2005.10.6~8

从房山区实践看进一步推进京郊农业产业化/ 钱静//北京农村经济(京),2005.8.13~16

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北京农村经济(京),2005.7-8

借鉴江浙沪成功经验  因地制宜推进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 赴江浙沪城乡统筹发展课题联合考察组//北京农业经济(京),2005.7-8

培育农民经纪人帮助农民闯市场/ 密云县委组织部//北京农村经济(京),2005.8.25~26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促进京郊农业产业升级/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农业经济(京),2005.8.30~32

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辨析/ 于静涛//中国农村经济(京),2005.9.56~61

关于当前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观点综述/ 陈劲松//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3~5

社会转型中农民主体性的构建/ 林兴初//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17~20

产权、农地产权、土地产权制度/ 张述环//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91~96

农地股份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化选择/ 廉高波//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97~101

国外农地制度改革及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胡长明//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76~78

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与方向:一种政策倾向/ 李春海//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134~136

中日韩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孔祥智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157~160

WTO“蓝箱”政策改革对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符金陵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9.161~165

基于DEA的农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孟令杰  丁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2005.2.39~4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 龙庆国  林万龙//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4~9

农村专业合作社机制与职能转型初探/ 柳晓阳//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10~12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制度创新路径分析/ 刘笑萍//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13~15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章政//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37~41

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设的思考/ 张玉香//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9.47~49

 

      经济管理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策略:趋势与特点/ 毛蕴诗  袁静//管理世界(京),2005.9.48~58

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温涛  冉光和  熊德平//经济研究(京),2005.9.30~43

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 胡一帆  宋敏张俊喜//经济研究(京),2005.9.44~57

论法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基础及其基本理论/ 曲振涛//经济研究(京),2005.9.113~121

“国有企业改革与制度演化研讨会”综述/ 荣兆梓  陈文府//经济研究(京),2005.9.122~126

影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郑吉昌  周蕾//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京),2005.4.82~86

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张晓磊//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京),2005.4.87~90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郭馨梅//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京),2005.4.91~96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研究/ 王忠//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京),2005.4.35~37

关于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李泽中//经济研究资料(京),2005.9.3~12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思考/ 李世聪  周方良//经济研究资料(京),2005.9.13~20

2005中国企业500强看中国大企业的持续成长/ 胡迟// 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10.7~11

“批租制”下中国地产投资价值研究/杨朝军  廖士光//经济研究(京),2005.9.66~77

我国征地制度的制度悖论与创新路径/ 吴玲//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10.12~17

 

      市场营销

我国手机市场营销渠道发展新趋势/ 邬适融//市场营销(京),2005.1014~16

我国多层次直销的市场开放问题探讨/ 陈伟英//市场营销(京),2005.1023~25

合作营销:企业竞争的新范例/ 陈又星//市场营销(京),2005.1026~27

主题公园体验营销模型及实施策略/ 侯新冬//市场营销(京),2005.10.27~29

房地产营销五大嬗变/ 朱凌波//市场营销(京),2005.10.40~41

独具特色的海尔营销组合/ 邢仕婷//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18~22

耐克的行销传播/ 程飞//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23~24

区域经理胜出之道/ 洪仕斌//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8~10

中国联通CDMA能做多大/ 黄静秋//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53~60

营销谋略二则/ 费伟华//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46

如何拜访客户/ 徐应云//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48~49

超人公司东北市场的渠道运作/ 殷宗由许卫平//市场营销案例——激情营销(京),25~28

 

      国际贸易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崔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9.5~9

对外贸易摩擦问题讨论综述/ 王碧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9.75~79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 裴长洪//经济研究(京),2005.9.103~112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系统构建及其路径/ 唐海燕//国际贸易(京),2005.8.10~13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促成贸易强国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宋群//国际贸易(京),2005.9.17~20

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受阻的技术壁垒分析/ 周锦秀  孙东升//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9.52~55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对策性研究/ 王世春  叶全良//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9.56~63

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 严飞  侯远潮//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9.64~69

中美贸易磨擦手段新动向及特点/ 张璐//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9.75~78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 刘绍坚//国际贸易问题(京),2005.7.69~73

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贾怀勤//国际贸易问题(京),2005.7.63~68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综合分析/ 李春顶//国际贸易问题(京),2005.7.74~79

 

      电子商务

破解宽带发展迷局/ 谢仲良//电子商务(京),2005.10.22~24

历经风雨JAVA能否主导IT未来?/ 九芬/电子商务(京),2005.10.13~16

博弈3G运营牌照/ 谢仲良//电子商务(京),2005.10.25

十年磨剑 JAVA经济刮“狂风”/ 谢天//电子商务(京),2005.10.35~37

柔性化:管理软件的第三条路/ 谢仲良//电子商务(京),2005.10.38~40

最佳实践风险管理才是终极目标——金融服务机构的公司治理/ 李珊//电子商务(京),2005.10.60~63

数码购物门户的新觉醒/ 王玺//电子商务(京),2005.10.19~21

大型传统零售业如何融入电子商务潮/ 明秀娴//电子商务(京),2005.10.64~66

工行电子商务战略大放e/ 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10.6~11

聚集2005年网上支付高峰论坛/ 《电子商务世界》杂志编辑部//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10.36~55

电子商务进入草根时代/ 杨赋立//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10.88~89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漫谈/ 李恩来//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10.100~101

 

金融证券保险

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体制改革/ 徐懿//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9.45~48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管理研究/ 诸葛栋  封思贤//金融与保险(京),2005.9.64~69

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黄海峰  马弘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9.31~36

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一般性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和控制/ 熊玉莲//金融与保险(京),2005.9.72~77

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 莫衍//金融与保险(京),2005.9.78~8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两难处境及出路/ 李国民//金融与保险(京),2005.9.89~91

移动银行时代来临/ 张梦//金融与保险(京),2005.9.110~112

金融机构资产配置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 袁锦//管理世界(京),2005.9.20~27

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中的应用分析/ 张强  刘彦//金融论坛(京),2005.9.12~16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 罗勇  曹丽莉//金融论坛(京),2005.9.17~21

损失分布模型在操作风险中的应用分析/ 唐国储  刘军//金融论坛(京),2005.9.22~26

信息缺乏条件下的信用风险度量问题研究/ 付巍//金融论坛(京),2005.9.27~31

国有商业银行在欧盟市场准入问题上的思考/ 王腾//金融论坛(京),2005.9.36~41

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对策探讨/ 谢启标//金融论坛(京),2005.9.49~53

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轩慧//中国城市金融(京),2005.9.10~12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王聪 //中国金融(京),2005.20.27~28

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若干问题/ 刘晓勇//中国金融(京),2005.20.35~36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实践状况与提升途径/ 成琪  杨如彦//中国金融(京),2005.9.40~41

关于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李君//中国金融(京),2005.9.45~46

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 郭晓鸣//金融与保险(京),2005.9.36~40

关于县域农村融资难问题的调查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中国金融(京),2005.20.63~64

对保险资金入市的若干思考/ 朱俊生 //金融与保险(京),2005.9.113~118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实证分析/ 王伟//金融与保险(京),2005.9.119~124

县域商业保险的市场定位/ 刘颖//中国金融(京),2005.20.65

 

      财务与会计

两种基本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和协调/ 王华  张程睿//会计研究(京),2005.9.3~7

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杨成文//会计研究(京),2005.9.8~13

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特征/ 付磊   马元驹//会计研究(京),2005.9.14~18

政府相关部门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舒惠好 //会计研究(京),2005.9.19~25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 毛洪涛  吉利//会计研究(京),2005.9.26~31

股权分置  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 马曙光  /会计研究(京),2005.9.4450

资金集中与结算:制度完善与风险控制/ 袁琳//会计研究(京),2005.9.57~62

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 谢德仁//会计研究(京),2005.9.69~74

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张俊瑞  刘东霖//会计研究(京),2005.9.75~79

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 肖序   周志方//会计研究(京),2005.9.80~85

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综述/   周守华 //会计研究(京),2005.9.90~92

 

      法学

关于建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保护制度的思考/ 许奇挺//国际贸易问题(京),2005.7.107~112

论“促进型立法”的形成背景/ 陈昶屹//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12~16

国企改革与国家所有权神话/ 王军//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17~24

论电子商务交易的流转税法律属性问题/ 廖益新//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32~38

劳动法在立法技术上的缺陷及其完善/ 孙德强//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39~42

反公用事业垄断若干问题研究——以电信业和电力业的改革为例/ 史际春  肖竹//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43~51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对我国国内制度的影响/ 于安//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52~57

冲击与回应:全球化中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盛学军//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58~64

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需衔接的几个问题探讨/ 倪浩嫣//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81~82

中国保险法律的修改与完善/ 赵中孚 //民商法学(京),2005.9.17~21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人格权”规定述评/ 陈璐//民商法学(京),2005.9.9~16

表达与实践:中国现实场景下的物权行为理论/ 姜朋//民商法学(京),2005.9.44~49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肖厚国//民商法学(京),2005.9.50~64

物权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董学立//民商法学(京),2005.9.65~70

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优先是行政诉讼立法的重要原则—关于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若干建议/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5.2~8

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5.9~15

论行政诉讼判决的既判力/ 杨建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5.16~22

“促进型立法”研究/ 李艳芳//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9.4~11

行政规章的民事法源地位及问题/ 于立深//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5.9.19~26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及其法律规制的调整/ 蒋茂凝//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5.9.53~56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立法的若干问题/ 李理//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5.9.64~67

交通事故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研究/ 左卫民、马静华//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5.9.68~8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立足“三农”  服务京郊  创出特色/ 王振如  宋丽润//北京教育(高教版)(京),2005.7-8.95~97

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几种方式/范开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9.37~38

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理性思考/ 黎荷芳  查吉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9.49~50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价值链”的思考/ 马永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9.51~52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马树超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5.25~33

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几点思索/ 仲耀黎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5.48~50

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罗成林//教育与职业(京),2005.28.60~61

职业发展趋势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宗存元//教育与职业(京),2005.28.62~63

高职学生智力个性发展探析/ 朱前永//         教育与职业(京),2005.27.47~48

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建尧//教育与职业(京),2005.25.64~65

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有作为/     惠强//教育与职业(京),2005.25.26~28

信息时代高职生网络生活调查/ 王健// 教育与职业(京),2005.25.49~50

适应行业需要  创建特色专业/ 刘传林李继中  钱武//中国高等教育(京),2005.19.39~40

怎样讲好“应用写作”课/ 赵霞//北京教育(高教版)(京),2005.6.53~54

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胡幸鸣  郭琳  //中国大学教学(京),2005.9.57~58

亚洲三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 周凤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9.58~59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马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58~60

 

计算机科学

安全开放系统的Petri网模型/ 文静华   李祥//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1~2

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共享研究/ 钟珞 潘媛媛  徐勇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52~54

开放分布式与服务平台中的个性化主动服务/ 袁捷//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58~60

面向服务的政务网格构架研究/ 李英杰杨占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61~63

基于Web  Service的校园数据共享的设计与实现/ 何勇  陈世平//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64~66

基于移动Agent和最优搜索理论的CBIR系统/ 张泽洲  朱清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93~95

基于Web的汇编语言实验仿真/ 杨晓晖  田俊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133~134

未来CEO必备十大IT技术产品/ 《商业周刊》//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5.10.4~5

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快速包捕获技术/ 孙国学  马严//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10.29~31

基于关联的多层次网络安全结构设计/ 李鹏  易军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34~3537

基于多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徐明  庄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10.36~37

现代木马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王伟兵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10.22~25

浅析电子支票中的安全技术/ 尹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10.52~54

计算机反取证技术研究/ 殷联甫//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10.46~49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

李岚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企事业单位改制政策精选

王培荣     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

王明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

郑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吴知论     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4.10

 

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

沈亚平   王骚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7

 

理想空间.2005.4(总第八辑).个性化校园规划

江浩波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

杨立新   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6

 

中国城市年度报告:2005

连玉明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计划报告汇编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3

 

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马凯         主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3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5: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2

 

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

李通屏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3

 

读经济学书

梁小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重印

 

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

冯之浚     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5.3

 

微观经济论断学

徐阳生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意大利“艾米利亚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王传英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5

 

中国财政风险研究

侯荣华      葛建新   主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4

 

聚焦审计风暴

《聚焦审计风暴》编委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0.2

牛凤瑞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5

 

保险合同实务

汪建醴         编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袁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合资留给了我们什么?:中外企业合资十大败局分析

李规正    段福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让中国重返西方市场:阿尔文·汉密尔顿与中国和北美贸易的发展

李节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5:(中英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人民出版社,2005.4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的重新崛起

张远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企业信用管理

朱荣恩      丁豪樑    编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5

 

哈佛决策:哈佛商学院决策圣经

张雪松       编译   

人民出版社,2005.4

 

经商财务通:轻松掌握企业经营中的财务技巧

李元元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5

商业竞争对手的情报搜集、分析、评估

(英)克里斯·韦斯特(Chris  West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5

 

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

何广文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

                                                                                                                                                                                                                                                                                                                                                                                                                                                                         

农产品经纪人初级技能知识

马骐    金长城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4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4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

 

都市边缘的村庄:广州市北郊蓼江村的实地研究

万向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新一轮谈判

柯炳生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

 

电子商务英语

张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实践教程

何瑞麟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5.6重印

 

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

李雁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重印

 

图形图像实用教程

胡俊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2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实验指导

王建珍     韩雅鸣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重印

 

网页制作与设计实训

梁建武        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重印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 2000)题解与实验指导

姚普选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